最近的原神进度推进得没有很快,落下了几周的任务真的肝不动一点。 最近一周都在医院、药房之间徘徊。通过医生电话问诊有90%确定我是个小糖人,甚至不是糖前了,让我有点沮丧但又有点如果要吃药那么会瘦的窃喜。
跟学姐聊了会关于去朋友家看娃被吓到,以及某一瞬间觉得娃很可爱是否是基因作崇的事情。再联想一下看到妈妈变成了家庭主妇每天不是忙着照顾外婆,就是照料家里一天三餐,接送上班。感觉家庭主妇般的生活的确会模糊一个人的模样,不管这个人原本有多么地亮眼。于是我不断开始怀疑起家庭的存在意义。
阅读进度
- 《长不大的成年人》 100%
- 《种姓与印度教社会》 30% -〉100%
《长不大的成年人》是随机刷小红书的时候看到的书,在一个深夜决定迅速看一下,里面大概解释了一下5岁的成年人为什么会出现,以及给了一些浅显的建议。其中一些句子例如:获得他人的认可就是他们行动的动机。当拥有明确动机的时候,他们就能从中获得行动的能量。当他们失去“获得他人认可”的动机,就会不知道自己为何而行动。这导致他们无法面对困难,难以坚持下去,最终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之下生命被耗竭。“时会得到一些启发,似乎懂得了有的人为什么总是如此拖拉。但抛开一切生活上的柴米油盐来说,如何找到自己的兴趣?我似乎也曾经有过这么一段时间,对自己而言最有效的方法好像是强迫自己走出舒适圈,尝试找到能够让自己忘掉时间的事情出现。
”真正使他们的生命被耗竭的原因并非身体上的疲劳,而是需要自己承担责任而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。缺乏积极性的人会在必须自己承担责任时感受到巨大的压力,并且因为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才好而产生不安。这种不安会使其生活得非常辛苦,而这种辛苦会耗尽他所有的能量。“ —— 那么究竟要怎么要才能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?可能需要再找一些相关书籍看看。
然而整本书的内容过于物化女性,且有将5岁的未成年人出现的原因归咎于缺乏母爱之下,让人阅读起来感觉有点过于荒谬(与此同时今晚刚看完的《种姓》也提起到印度的母子优势社会导致人们向次级社会关系(种姓集团)寻求安慰)
《种姓》这本书总的来说从各个方面解释了为什么种姓在印度根深蒂固,且跟印度社会目前的情况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。但由于内容过多,尝试着在下周尽量做一些简短总结。
接下来应该会将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》列进去接下来的书单,还有一些南越国相关书籍。
就这样吧。 这个星期依然挺想她的。